徽州文化中的家风家训与当代运用

文/ 宋冬梅  

徽州,是历史上的文化重镇,“崇文尚儒”社会风气由来已久,自宋代起就有“东南邹鲁”“文化之乡”“礼仪之邦”的美誉。徽州地区的文风昌盛,造就了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显赫成就,一大批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科学家、艺术家等等,英才辈出,这一优势的形成,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资源——徽州的家风家训。家风家训,是该地区众多杰出历史人物赖以成长的丰厚文化土壤,也是徽商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丰厚历史资源。

徽州文化中的家风家训与当代运用

一、徽州家风家训的历史形态与作用

家风家训,是徽州文化的无形资产,它凝聚了徽州乡村社会崇文尚儒与宗法合一的向心力。在历史上,徽州家风家训有孝的历史遗存、徽商奇才的诞生、藏书家的六世好学之风、《章氏家训》传家至宝等物化形态、人物传奇、家训典籍等形式出现,维系着宗族的文化情结、士商灵魂和精神纽带,构筑了徽州地区丰富而绚丽的历史文化空间。

1.徽州孝文化家风的历史遗存

徽州地区自古重视孝悌家声的培养和传承,重视诗书门第教育。其孝文化兴起于北宋,其核心体现着儒家尊尊、亲亲的基本精神,维系着宗法社会根本的礼教规则。两宋时期,以程颢、程颐、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对徽州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,其忠孝思想对徽州孝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。元朝初步形成的二十四孝,在徽州广泛流布,徽州地区的人名、地名中多含“忠孝”二字。明清时期,“孝文化”进入徽州更广阔的文化空间,其表现为:首先,该地区出现大量“忠孝节义”牌坊,“树立牌坊的直接或表面目的是旌表显宦、廉吏、乡贤、孝义,内在精神则是维护一种井然而不容违僭的礼仪秩序。”其次,徽州宗族聚居区有慎终追远的风俗,社有屋、宗有祠,许多名门望族修建大量祠堂,宗祠之下还有支祠、家祠等,“孝文化”被写入祠堂的宗族族谱,“宗祠里都藏有宗谱,其准则为祠堂功能的细化,一般包括敦孝悌、睦宗族、勤职业、慎婚娶、严继祧、重坟茔、崇祭祀等。”祠堂具有维护宗族繁衍的社会功能,“孝文化”于其中维护着封建宗法礼制。第三,“孝文化”作为徽州楹联的主要内容,雕刻着历史时光,至今抬头可见,熠熠生辉。比如,位于黄山南麓的古村落——呈坎村,其村子祠堂的一幅对联内容就写着:十四世本源深远赖前人教孝教忠俎豆常新春祭秋尝崇典制,五百年树叶繁荣愿后嗣学诗学礼簪缨弗替左昭右穆肃成仪;还有,在呈坎村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贞静罗东舒先生祠”中,其正厅高悬“彝伦攸叙”的匾额,祠内大柱的楹联也突出了“孝文化”的内容:叙彝伦修名孝第,陈俎豆登进诗书。

徽商的形成,受益于宗族,孝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。比如,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宗族,就是以“孝文化”闻名的望族,孝道维护着鲍氏宗族的繁衍与发展,明清时期宗族内注重力行孝道,富人出资创业,宗族子弟学徒,走出大山,抱团经商,诚信创业,促进了孝文化的传承、发展和兴盛,也对本地区和徽州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,“孝文化”的传承流淌在徽州历史文化的长河里,代代传承,生生不息。

徽州人对于孝文化高度重视,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意义。首先,对于宗法社会的家庭来说,徽州山多耕地少,男子外出经商,家中留下年长的父母和妇孺,所以提倡孝道,尊老爱幼,要求妇女恪守清规戒律、“三从四德”、忠孝节烈等伦理道德,这样不仅可以免除男子在外经商做官的后顾之忧,而且还能促进家庭和睦、维持封建伦理纲常的家庭秩序;其次,徽州大力提倡忠孝节义思想,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,因而也得到历代帝王的认可和大力提倡,这突出表现在明代以后古徽州大量牌坊的建造都是得到皇帝恩准的,立牌坊对于社会风气、人心倾向、道德发展具有更好的导向性和激励性;第三,造一座牌坊,对个人而言意味着自己得到皇帝的赏识,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,能“光宗耀祖”,是对父母和祖宗最大的孝。

徽州文化中的家风家训与当代运用

2.“勤谨家风”培育的盐商奇才

     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大族,乾隆年间宗族中走出一位不平凡的家族佼佼者,叫鲍志道。他秉持勤谨家风的历史故事,至今被传为佳话。

鲍志道幼时读书,按照父亲的意思,希望他学习之后能参加科举考试,求得功名。但父亲经营欠佳,不善积财,家境一般,不宽裕,于是在11岁时,他便中断学业,弃学服贾,由族人介绍到江西鄱阳做学徒。鲍志道出门时没有盘缠,母亲便从衣服箱子底下拿出他小时候用过的襁褓虎头帽,摘下镶嵌的一枚“康熙通宝”铜钱,放到他手心,说道,这是我们家仅剩的一文铜钱了。今天给了你,以后咱家的兴旺就要看你的了!鲍志道眼含热泪,跪下抱着母亲的腿,接住这一文钱,走出了徽州山村。到20岁时,已经闯荡将近10年的鲍志道,应聘当上了扬州一家大盐商的经理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鲍志道于“而立”之年作出了惊人之举——辞掉经理职位,创建自己的商号,独立经营淮南盐业。又过了十年,他依然艰苦拼搏,一直牢记母亲的教导,牢记家风家训,养成了刻苦自励的品格。独立经商,是他艰苦、廉洁创业的开始,平日里,他勤谨慎独,励行节俭,在经营上精打细算;越是如此,越是动操胜算,财富积累越来越快,所进常常超过所期,藏镪百万,号称江南首富;鲍志道凭借精明能干的处事能力和在盐商中的威望,他坐上了两淮盐务总商的位置,成了扬州的商业至尊,而且一干就是20年,期间,以其干练智敏的才能,斡旋于官商之间,无论盐业的消长赢缩,以及公私百役,巨细大小,都处理得井井有条;特别是在两淮盐务面临凋敝之际,仍能精心佐计,张弛万变,一举振兴两淮盐业,得到政府赏识和众盐商的拥护,声名显赫。

鲍志道经商成功之后,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。首先,他严于律己,身先士卒,时刻保持勤谨、俭朴的家风。其次,经常教育妻子儿女,躬自洒扫、浆洗、灶饪、操持日常家务,门前不容车马,家中不演戏,淫巧奢侈之客不留宅中;在教育子女和家族子弟读书方面,他有远大的眼光,延请名师坐馆讲学,要求子女刻苦读书,提高学术文化素养;晚年居里中,出资修建祠堂,敦本堂,增高殿廊庑台基,祠中重建西畴书院,俾族子弟讲学其中,冀耕读家风于勿替;当看到慈孝堂、慈孝、孝子两坊年久失修,不葺将倾,枕席难安,谆谆告诫儿孙完成厥志。当他大耄之年,撰《鲍氏五伦述》,历举先代鲍氏在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五伦方面的典型人物,图画、书写、漆刻于宗祠享堂正中屏门上,以使子孙万世效则;他教子有方,其长子鲍漱芳,自幼随父扬州经营盐务,并热心社会活动,于嘉庆帝当朝时为朝廷捐款济困,赫赫有名,后为盐运使、通政使,获得清庭“乐善好施”牌坊的赏赐。第三,鲍志道把家风家训推广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,乾隆时期,盐商鼎盛,拥资百万、千万者接踵出现,不少人坐吃金山上,奢靡成风,一掷千金,而鲍志道却十分小心谨慎,他除了身先士卒管理好自己家庭之外,经常对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“以俭相戒”,提醒他们勤俭经商、勤俭治家,鼓励大家传承优良家风。

鲍志道将勤谨家风的收获惠及社会,并影响社会风气。他本人和家人秉持家风家训,处处勤俭节约,但在社会上却乐于疏财好义,扶贫帮困,热心公益事业,人们尊称他“鲍先生”,誉其“廉贾”。他曾捐助军需、赈灾救困、扶老恤孤;当时的扬州城内,康山以西、钞关北至小东门一带,地势低洼,雨天积水,行人不便,他看到这种情况,便慷慨捐资垫高路面,易砖为石;当看到有贫穷子弟无法就读,学业荒废,他便伸出援助之手,恤孤济贫;在他担任两淮总商20年间,公益捐赠2000余万两,粮食12万石,在业界享有盛誉,两淮地区数以千计的盐商,都十分尊重他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他被推举为两淮“盐务总商”时,是一个不拿俸禄的民间官员,相当于今天盐商协会“会长”,但在他任总商期间,仍利用职权继续推行盐业界的全面改革;调整人事制度,选贤任能,精简勤杂人员,严明奖惩,创设一商舟溺,众商攒助的《津贴法》保险制度等,深得众商拥护。他还与受乾隆恩遇的歙县盐商郑鉴元,共同倡导程朱理学,努力宣扬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,把儒家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大道理,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,在众商中收到振聋发聩的功效。

鲍志道的经商之道,遵循着优良家风家教走向人生辉煌。元代棠樾鲍氏著名鸿儒鲍元康在《棠川诗会序》中说得好:“夫不读书而专意于理财,其流必归于不义;不力学而专意于俭家,其弊有至于忘亲。何者?身不修也!读书以理财,则知取与之分,力学以治家,则知本末之序。”[3]为了弘扬家风,延续鲍氏治家之道,他修建鲍氏宗祠、支祠、专祠10多个,修建鲍氏牌坊10余座,明清两代,鲍氏受到皇帝旌表、诰命40多封。鲍氏世家子弟,恪守祖训,贯彻儒学,代不乏人。

3.“知不足斋的书香世家

清代著名藏书家家鲍廷博,祖居歙县邑西长塘,世称长塘鲍氏,家世经商,殷富好文。鲍廷博少年聪慧,但是补“诸生”,两次省试不中,于是不再参加科举考试。其父鲍思翊,在外经商,鲍廷博在家孝顺祖父,深得祖父喜爱,也以孝顺闻名乡里。因父亲鲍思翊喜欢读书,性耽文史,他常常不惜重金,访书、购书,数十年如一日,购得各种珍本秘籍,其所藏之书,多为海内宋元古本和善本,经长期积累,而博极群书,家藏万卷,其藏书楼取《礼记》中“学而后知不足”之意,名为“知不足斋”。

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朝廷编修《四库全书》,诏求天下遗书,鲍廷博命儿子鲍士恭将家中所藏图书626种进献朝廷,居私家献书之首位,其中250种被收入《四库全书》,从此“知不足斋”的名气上达朝廷。乾隆三十九年,“上谕”表彰,赏赐内府编纂的《古今图书集成》《平定回部得胜图》和《平定两金川战图》等贵重书籍;鲍廷博高兴之际,专辟一堂,名曰“赐书堂”;堂凡三楹,四大橱,并作《赐书堂记》,专记赐书藏书之事。乾隆四十年,《四库全书》修成后便归还其书,在返还的《唐阙史》和《武经总要》上还留有乾隆皇帝的赞誉题诗,其诗曰:“知不足斋奚不足,渴于书籍是贤乎!长编大部都庋阁,小说卮言亦入厨。阙史两篇传摭拾,晚唐遗迹见规模。彦休自号参寥子,参得寥天一也无。”鲍廷博备受鼓舞,随后更是殚精竭虑、不遗余力地协同子孙将家藏善本刊刻成了《知不足斋丛书》;丛书前后共30集,207种,781卷,王鸣盛在《知不足斋丛书》序言中称赞该丛书:“有功于艺林为甚巨,今夫经之有传注训诂,史之有辩证援据,学问之大者尽于此矣。”同时,该丛书的刊刻,也体现了鲍廷博“以散为聚”的藏书策略和思想,即以刊刻的方法把重要经典文献留存于世,这也是鲍氏书香之家在中华文化传承史上靓丽的一笔和卓越的贡献。

《知不足斋丛书》刊出时,嘉庆皇帝“龙心甚喜”,嘉庆十八年(1813)谕旨:“鲍廷博年逾八旬,好学积古,老而不倦,著加恩赏给举人,俾其世衍书香,广刊秘籍,亦艺林之胜事也。”因《知不足斋丛书》中收集了很多海内孤本,非常珍贵,所以成为当之无愧的传世瑰宝;时人尊重尤嘉,清代高承勋续编《续知不足斋丛书》,又有清佚名编辑《仿知不足斋丛书》,还有清代知名学者、藏书家鲍廷爵编《后知不足斋丛书》等,推动了清代刻书事业的发展,足见其影响深远。鲍廷博好学精进、精益求精的家风世代相传直至六代孙,后来,《知不足斋丛书》被宁波天一阁和湖州皕宋楼收藏;鲍廷博及其后代,演绎了一个特殊的书香世家的六世好学家风。

4.《章氏家训》崇文重教的历史遗风

绩溪县城章家路“西关古里”,是徽州章氏族裔聚居宝地和徽文化核心区域。其百米小巷之中,但见纵横着众多章姓名人故居,有职思堂、慎思堂、文承堂、积厚堂等一一顺势排布,有的故居墙体外至今仍然拓印着《章氏家训》。

据了解,《章氏家训》原名《太傅仔钧公家训》,为五代十国时期章仔钧所立。章仔钧,字仲举,号彰良,自幼才学过人,唐天佑年间受福州闽王节度使王审知举荐,任高州刺史检校太傅。北宋宣和二年(1120),章仔钧后裔一支迁徙绩溪县,迄今千年,《章氏家训》一直被章氏子孙奉为传家宝,这是保存至今最早的民间《家训》,中国十大著名家训之一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,标志着徽州地区“家风家训文化”的重要历史传承。

《章氏家训》言简意赅,共196字,主要内容:耕读传家,勤俭持家,忍让安家,嫖赌败家,凶暴亡家,不存猜忌,不听离间,不生愤事,不专公利。其核心内容,是耕读和勤俭,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教育子孙后代知书达礼,修身立命,遵守规矩,为家族争光。分析其包涵的内容,“劝学篇”主要训诫:不肖子孙,眼底无几句诗书,胸中无一段道理。心昏如醉,体懈如瘫,意纵如狂,行卑如丐。败祖宗之成业,辱父母之家羞,妻妾为之泣。岂可入我祠而葬我茔乎?戒石具左,朝夕诵思。“修身篇”主要训诫:休存猜忌之心,休听离间之语,休作生忿之事,休专公共之利。吃紧在尽本求实,切要在潜消未形。“齐家篇”主要训诫:传家两字,曰读曰耕;兴家两字,曰俭与勤;安家两字,曰让与忍;防家两字,曰盗与奸;败家两字,曰嫖与赌;亡家两字,曰暴与凶。“立业篇”主要训诫: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,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,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,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。

在《章氏家训》的熏陶影响下,章姓家族,代有才人,如明代经学家章潢,近代国学大师、民主革命家章炳麟等,历史上虽然绩溪章氏分支庞杂,发展近千年,但崇文重教的核心理念,始终凝聚着宗族的发展主线,秉承家训做人做事,已成为章氏族裔的独特内涵和自觉意识。《章氏家训》千年传承,不仅对于家族、家风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,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,也具有重要的见证意义。

综上可见,徽州地区的“家风家训”除了以上谈到的名门望族之外,历史建筑遗存的家风资源还有很多,比如抬头可见的堂额、匾额、牌楼、楹联、祠堂等等各种建筑遗存上保存丰富的家风家训文化;另外,在历代名臣事略、历代名臣琬琰录、古今列女传、方志、家谱、文集、碑碣、碑刻、徽州名人诗文等历史文献中,也保存了大量家风家训,说明了“家风家训”的丰富内容和多元形态,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
二、当代家风建设新战略

历史上,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“家文化”的核心内容,是民风社风的重要根基,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,家风的好坏,直接影响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很多。历史上,大禹治水,三过家门而不入,对事业执着追求。他新婚四天,即离别新娘涂山娇,率众治水,历史称赞他“不以私害公”。他的家风,不仅影响了家人和后代,而且也垂范那个时代,完成了中华民族从氏族部落向奴隶制国家转型的重大社会进步。

儒家重视家风教育自古有之: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;其机如此。”家风好,则族风好、民风好、国风好。社会精英层、特别是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,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。

《周易》中讲,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没有好的家规家风,既难以清白做人,也无法专心做事。

家风建设,是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阵地。因为,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组织,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的最小实体,是家庭成员思想教育的孵化器。无数的家庭组成社会肌体;千千万万个家庭组合起来,就是社会的广阔天地;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孵化器,涉及教育类型多样,例如尊老教育,子女成长教育,家人的思想教育,祖业传承的秘技秘籍教育,管家的管理模式教育,凡此等等,关系到国民素质,属于新形势下党的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一个阵地。

根据人口调查,我国现有2亿老人。现状很好,敬老、赡老,蔚然成风;但是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,进一步巩固这一局面;毋庸讳言,当今社会也存在家庭精神缺失:啃老、虐老、坑老,屡屡有之。通过家风建设,有利于协调家庭,稳定社会。

我国历史上的古今名人,多有因家风清廉质朴、善良守信、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。宋代包拯严格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,不违其志,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,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。岳母姚氏,在岳飞背上刺下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大字,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,一心报国,其优良家风代代相传。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:“子孙若如我,留钱做什么?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子孙不如我,留钱做什么?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”

知礼仪、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。好的家风,如同“润物无声”的甘霖,助人立德立言、成人成才,让后人铭刻在心、代代受益。

三、家风家训的当代运用

历史上的家风家训,既具有时代特色,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,同时还表现出每个时代的精神内涵。

让传统家风家训“活起来”。前面提到的《章氏家训》,在今天已经有绩溪自编家教教材《章氏家训导读》面世,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。该书3万余字,图文并茂,有简介篇、感悟篇、恪守篇和附录四个部分。简介篇对仅有196字的《章氏家训》全文作了浅显易懂的注释;感悟篇是章氏后裔及社会人士对《章氏家训》传承与弘扬的提炼与升华;恪守篇例举了章氏后裔在为官、为商或从教中恪守家训留下的人物故事;附录部分收集了百余条古今名人各类家训。《章氏家训》中的“正气守德,代有传人”精神内容,在当代很有树立正气的典型性。章氏名人的例子,前面已有介绍,另外还有章氏家族中的章道基(1756-1830),他是清代嘉庆年间著名盐官,谙熟盐法,长期执掌多处盐场行政与产销,直接批验“盐引”,为官清廉,他秉承“职所当为必竭尽其力,思不出位无贰尔心。”其内容和精神,至今警示着后代子孙,为官当尽其责,为政要竭其力,成为章氏子孙严格遵守《章氏家训》的典型代表。当代,章氏家训又增加了新内容,比如《宣城章氏新家训三字经》:人不学,理难明。养不教,父母昏。教之道,专且恒。早立志,力奋进。还有,《宣城章氏新家训三字经·笃行》:知行一,德业隆。匹夫责,勇承担。秉赋异,勿相轻。预则立,和合通。平常心,与时进。诚如是,始为人。这是传统家风家训“活起来”的典型例子。

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,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以家风家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因为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追求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。

发布者:国际新闻网新闻中心 ,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www.jingying.org.cn/china-bbs/2019/09/15/archives/5563

(0)
国际新闻网新闻中心的头像国际新闻网新闻中心国际新闻网中文版
上一篇 2019-09-15 17:28
下一篇 2019-09-15

相关推荐